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是清初有很大影响的史家,他们的著作始终受到后人的重视。比他们稍晚的唐甄(1630—1704年)、顾祖禹(1631—1692年),分别撰有《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亦各为历史批判和经世致用方面的力作,都是具有总结性的撰述。
二、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王鸣盛(1722—1797年)的《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1814年)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1728—1804年)的《廿二史考异》、崔述(1740—1816年)的《考信录》,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他们都活跃于乾、嘉时期,是“乾嘉学派”历史考证的几个中坚人物。他们治史的宗旨,可以用钱大昕说的一段话来概括:“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11]。
王鸣盛、赵翼、钱大昕三人的历史考证,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方法和特点。《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所考证的史事上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因其包含《旧唐书》和《旧五代史》,故实为十九史之所记。王鸣盛自序其考史内容和方法是“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所谓“商榷”,是“商度而扬榷”。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王鸣盛还认为:“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12]他说:“议论褒贬”的对象,是史家所记的典制、事迹,即客观的历史内容,而对于史家如何纪录历史,他的议论褒贬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