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又号榘斋,晚号韧叟,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历任临榆、南皮等县知县,并曾主持南洋公学、浙江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堂。劳氏政治上虽然保守,但他是清末有名的硕学鸿儒,对音韵学颇有研究。1905年,劳乃宣在南京见到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非常欣赏,但可惜其专用京音,不利于在南方通行。于是,他便与王照商议,以原有官话字母方案为基础,增加南京与苏州方言的声、韵母,拟成宁音和吴音两种方言的官话字母方案,称“合声简字”。1906年,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宁音谱)和《重订合声简字谱》(吴音谱)在南京出版。他特别说明了其方言拼音方案是与旨在统一语言的官话字母方案相反相成的道理:“今于官话原谱,别增母、韵符号,以合南音,似与语言画一之道相反。不知此字之长,专在肖声;先通此字,则无论何等语言,皆能以声状出,于学官话至为易易,是相反而适相成也。俟此字本地语音习熟后,即当教以京音,使阅官话各书报,自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劳乃宣的运动下,两江总督周馥及其继任端方不但在南京设立简字半日学堂,而且还要求各级小学一律学习合声简字。同时,简字还被推广到浙江、安徽、四川等地。1908年,劳乃宣被慈禧太后召见,进呈《简字谱录》,请旨颁行天下。他在《进呈简字谱录折》中慷慨陈词:“今日欲救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其折交学部核议,结果被搁置下来。1910年,劳乃宣一面与赵炳麟、汪荣宝在北京设立简字研究会,积极向社会推广合声简字;一面上书学部尚书唐景崇,催促议奏合声简字,结果仍然没有下文。其时,清廷正式开设资政院。王照、劳乃宣便邀集同志,纷纷上书向资政院请愿。议员江谦首先对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事项提出质问说帖,质问学部是否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及是否用标准京音统一国语等问题,有议员方还、许鼎霖、汪荣宝、严复、罗杰、陆宗舆等32人连署。随后,有直隶、江宁、四川等地学界及官吏联合向资政院陈请颁行官话简字,计有陈请书5起,列名者约400人。资政院成立一个特任股员会,推严复为股员长,审查各处陈请的提案。审查的结论是:“本股员会审查得官话简字,即一种简笔之拼音字。拼音简字与我国魏晋以来相传反切之法,作用则一而繁简不同。反切繁难,故通者较少;简字便捷,故妇孺易知。反切足以补六书之缺,千余年来相沿不废;则简字足以补汉字之缺,为范正音读拼合国语之用,亦复无疑。且今日筹备立宪,方谋普及教育,统一国语,则不得不急图国语教育;谋国语教育,则不得不添造音标文字。”建议将“简字”正名为“音标”,由学部试办推行。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由张謇任正会长,张元济、傅增湘任副会长,正式讨论并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认为:“各方发音至歧,宜以京音为主。”“话须正当雅驯,合乎名学,宜以官话为主。”这就明确地规定了以京音、官话审定标准国语的基本原则。此后不久,清政府被革命所推翻,此案终究未能施行。
相关影视:印度警察搞笑执法集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