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体位置、主观意义的生成和“视角的互易性”
毋庸讳言,对于绝大多数心灵哲学研究者来说,“主观意义”都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仔细探究其原委,那么我们可以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完全忽略了现实主体及其在生活世界之中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而从许茨的观点出发,任何一个作为现实社会个体而实际存在的人在生活世界之中所具有的、对于理解主观意义来说至关重要的位置,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首先,就其内容方面而言,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个体不仅都具有“原始焦虑”(fundamental anxiety)[9],而且,也都是由父母所生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也都是在这种具有终极关注(ultimate concern)性质的心灵内驱力的基础上不断生存发展的。而这一切则意味着,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主观经验,都只有很小一部分来自其亲身经历,其余的绝大部分则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的言传身教。因而使他学会了认识、界定和应付其具体环境的各种方式,逐步掌握了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作为类型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而存在的诀窍(recipes),进而形成了有关生活世界的各种类型化的知识。因此,他不仅把这个世界当作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对象来接受,当作他与其同伴们在其中生活并且加以理解、影响和改造的场所来承认,而且,也把它当作既包含有生命的存在物、也包含无生命的存在物的世界来认识。正是这些具有类型性的知识,构成了他那作为其“现有的知识储备”(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之基础和前提的经验储备。与此同时,尽管每一个个体所获得的,都是由常识性实在(commonsense reality)以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历史和文化的形式存在的、已经类型化了的知识,但是,由于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由特定的一群人抚养起来的,他本身也具有其独特的欲望、兴趣、动机、性格、抱负、宗教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信仰等。因此,这些具有独特性的方面便使他的经验储备抑或“现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鲜明的个体特征,并且使这样的经验储备以他所特有的“生平情境”(biographical situation)的具体形式实际存在、发挥作用并具体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