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宏观层(国家层面),如各部委、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级媒体等;
3.中观层(机构层)产业、公司、大学、组织、机构等;
4.微观层(个人层),各类人士,其中包括海外华人。
(三)五个波次
1.蒙元为代表的古代,由欧洲(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主导的商品传输,起于张骞出使、落于郑和下西洋;
2.明清来华传教士主导的汉语典籍翻译输出,其中触及了大量中华文化核心内容,影响至今;
3.近代帝国主义主导的中华文化殖民化,中华文化内核呈现“负输出”,显性文化“走出去”速度放缓;
4.现代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立场为主要特征的对外输出;
5.当代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多主体(国家、企业、团体、个人等)、多业态(国营、私营、公共等)、多模式(自营、分销、连锁、特许、免费等)、多层级(个人级别、社交级别、社会级别、国家级别、国际级别等)、多指向(国内、跨国、国际)的交织互动的文化走出去。
四、中华文化全球共享的两个难点
通过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基本判断,我们发现两个战略难点。
(一)缺乏对中华文化核心的世界性提炼
一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主要局限于儒家文化区,其文化核心主要依赖于中文的表述,自圆其说,绵延不断,本身缺乏向异族或他者文化进行解说的传统和动力。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其他语种关于中华文化核心的概念,均源于传教士用拉丁文转化,因此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已沦为基督教文明之下的次等文明。导致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自说自话”“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