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谏如流
众所周知,封建官场的一个痼疾,就是“顺旨”办事,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干,只要保住乌纱帽,管他办得好不好。对此,唐太宗狠加针砭,表明了一个明君的治国才宫能。
唐太宗即位前,就十分重视谏官的选择。武德九年六月,身为皇太子的李世民,起用原东宫府有才之士王珪、韦挺为谏议大夫。七月,又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这些谏官在谏诤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与大臣论治,谏议大夫王珪讲了“从谏则圣”的古训。唐太宗非常赞赏,立即颁布诏令,规定: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唐朝谏官包括:左右散骑常侍四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左右谏议大夫八人,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左右补阙十二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则上封事。左右拾遗十二人,掌同补阙。
“谏官”可以随宰相到两仪殿“平章国计”,这不仅反映了谏官地位的提高,鼓励了他们的极言切谏,而且更使唐太宗在平常视朝中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以便全面地掌握情况,择善而从。一部《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宗与谏议大夫们的问答记载不少,可见唐太宗是把谏官当作身边的“侍臣”,往往“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